祥鹄科技

仪器
综述
摘要:近五年微波合成催化剂与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
综述
摘要: 基础概念与特性:MOFs 是由金属离子 / 簇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的多孔晶态材料,具有超高比表面积(最高达 6000 m²/g)、结构可调性、多孔性与选择性等特性,在储能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。 微波合成相关:其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极性分子的偶极作用实现快速均匀加热,具有效率高(如 MIL-101 (Cr) 合成时间从 10 小时缩短至 40 分钟)、结构控制精确、绿色友好等优势,但存在规模化瓶颈、质量控制难、设备成本高等挑战。 近 5 年发展:合成方法上有绿色合成路径、自牺牲策略等创新,性能上催化效率、吸附性能等有突破;研究呈现出发文数量增长,热点从合成方法优化转向多功能复合材料等趋势。 分类体系:按金属中心类型、有机配体结构和反应体系特征分类,可帮助研究者定位合成路线。 关键参数:微波功率(200-600W 为主,400-500W 最优)、反应温度(80-150℃为主,100-120℃最优)、反应时间(从传统的 24 小时缩短至 5-60 分钟)、溶剂体系(单一与混合溶剂各有优势,绿色溶剂应用进展显著)等参数对合成结果影响大,且有优化策略和演变趋势。 未来趋势:向智能化参数调控、绿色化、多功能化等方向发展,同时面临溶剂兼容性、工业放大等挑战。
综述
摘要:近五年(2020-2025)分子筛微波合成方法的系统总结与分析
综述
摘要:微波合成技术凭借独特加热机制及反应时间短、条件温和、能耗低、产物纯度高、分散性好等优势,在光催化材料制备领域备受关注,在制备高性能光催化材料方面潜力巨大
综述
摘要:本报告聚焦微波合成技术在共价有机框架材料(COFs)制备中的应用,系统分析其原理、优势、反应体系及工业化前景。微波合成通过极性分子偶极旋转实现 “体相加热”,与传统溶剂热法相比,反应时间从数天缩短至 10 秒到 60 分钟(如 COF-5 合成仅需 20 分钟),产率提升至 90%,能耗降低两个数量级,且无需严格除氧,可在常压空气环境下操作。 该技术在亚胺键缩合、席夫碱反应、硼酸酯缩合等体系中表现出高效性,产物结晶度高(XRD 衍射峰清晰)、比表面积大(如 COF-5 达 2019 m²/g)、形貌均匀,兼具良好的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。在油水分离(分离效率 > 99.5%)、碘吸附(吸附量达 7.83 g/g)等领域展现出优异性能。 目前,微波合成已实现 1 小时内合成 300 mg 高结晶性 COF 的规模化突破,但仍面临普适性不足、批次一致性控制难、高纯度单体成本高等挑战。未来需通过开发多功能合成路径、结合 AI 优化工艺、建立标准化体系及推动产学研合作,进一步释放其工业化潜力。
1